实验室试剂保管需围绕“分类存放、环境可控、安全合规”三大核心,既要避免试剂变质失效,也要防范安全风险。以下从分类原则、环境管理、操作规范、应急处理四个维度,整理实用保管攻略。
一、核心原则:按“风险+性质”分类存放
不同试剂的化学性质差异大,混合存放可能引发反应(如酸碱混放会腐蚀容器、强氧化剂与有机物接触易起火),必须严格分类:
1. 按危险等级分区域
设立独立的“危险品存放区”,存放易燃易爆(如乙醇、乙醚)、剧毒(如氰化物)、强腐蚀(如硫酸、氢氧化钠)、强氧化(如高锰酸钾、硝酸)试剂,区域需贴警示标识、安装防爆灯和通风橱。
普通试剂(如氯化钠、蔗糖)存放在常规试剂柜,与危险品区保持安全距离(建议≥1米)。
2. 按化学性质细分
酸碱分开:强酸(盐酸、硫酸)存放在防腐蚀PP材质柜,强碱(氢氧化钠、氢氧化钾)单独存放,避免试剂瓶渗漏导致柜体腐蚀。
氧化剂与还原剂隔离:如高锰酸钾(氧化剂)不可与亚硫酸钠(还原剂)同柜,防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热起火。
易挥发试剂密封:如浓盐酸、氨水需存放在带磨砂塞的试剂瓶中,再放入通风良好的试剂柜,避免挥发气体刺激人体或与其他试剂反应(如氨水挥发的氨气与盐酸挥发的氯化氢会生成白烟氯化铵)。
3. 特殊试剂单独管理
低温保存:需冷藏(28℃)的试剂(如酶制剂、生物试剂)放入专用冰箱,禁止与食品混放,冰箱外贴“试剂专用”标识;需冷冻(20℃)的试剂(如某些标准品)单独存放,定期检查冰箱温度。
避光保存:光敏试剂(如硝酸银、碘溶液)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,或放入带遮光层的试剂柜,避免光照导致分解变质。
剧毒试剂“双人双锁”:如氰化钾、砒霜,需存放在专用保险柜,由两人分别保管钥匙和密码,领用登记“双人签字”,使用后剩余试剂及时归位。
二、环境控制:把控“温湿度+通风+清洁”
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试剂稳定性,需长期监控并调整:
1. 温湿度管理
常规试剂柜环境:温度保持1525℃,湿度40%60%,潮湿地区可在柜内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干燥剂,定期更换),避免试剂吸潮结块(如碳酸钠、氯化钙)。
危险品区:安装温湿度计,每日记录数据,高温天气(≥30℃)开启空调或风扇降温,防止易燃易爆试剂挥发加剧。
2. 通风与防火
试剂柜需留通风缝隙,或选择带通风孔的柜子,避免挥发性气体积聚;危险品区必须安装防爆通风橱,存放易挥发危险品(如乙醚、丙酮)时,定期开启通风。
存放区禁止吸烟、使用明火,附近配备干粉灭火器(针对有机物火灾)和二氧化碳灭火器(针对电器火灾),避免使用水基灭火器(可能加剧强腐蚀试剂泄漏危害)。
三、操作规范:从“入库”到“取用”全流程管控
1. 入库登记
新试剂入库时,核对名称、规格、纯度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登记在《试剂管理台账》(含存放位置、入库时间、责任人),避免使用过期试剂(如过期标准溶液会导致检测结果偏差)。
易变质试剂(如硫酸亚铁、碘化钾)优先使用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缩短存放周期。
2. 取用与归还
取用试剂时戴手套(强腐蚀试剂需戴耐酸碱手套),避免手直接接触试剂瓶;倾倒液体试剂(如浓硫酸)时,瓶口紧贴容器壁,缓慢倾倒,防止溅出。
取用后及时盖紧试剂瓶塞,归位到原存放位置,不可随意放置(如将盐酸瓶放入强碱柜),并在台账中记录取用时间和用量。
3. 定期检查
每周检查1次试剂状态:查看试剂瓶是否破损、渗漏,标签是否清晰(模糊标签需及时补写,注明试剂名称和浓度);每月检查1次危险品和低温保存试剂,确认数量无异常、保存条件达标。
四、应急处理:应对“泄漏+变质”突发情况
1. 试剂泄漏处理
少量液体泄漏(如盐酸):用干沙土覆盖吸收,再用湿布擦拭,废液倒入专用“酸碱废液桶”,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。
大量泄漏(如硫酸):立即疏散人员,穿戴防护装备(防护服、护目镜),用碳酸氢钠粉末中和,再用沙土清理,清理物按危险废物处理。
2. 试剂变质处理
发现试剂变质(如溶液浑浊、变色、产生沉淀),立即标注“禁用”,单独存放,联系专业机构处理(如变质剧毒试剂需由有资质单位回收),不可随意丢弃。
总之,实验室试剂保管的核心是“防变质、防风险、可追溯”,通过规范分类、严控环境、细化操作,既能保障实验数据准确,也能避免安全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