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取样误差:由于总体样品的不均匀性,用样品的测量结果推断总体,必然会引入误差,此误差称为取样误差。取样误差是总误差的一部分,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。取样的随机误差,由取样过程中无法控制的随机因素所引起。取样的系统误差,由于取样方案不完善、取样设备有缺陷,操作不正确等因素引起。
※ 系统误差
特点:系统误差又称可测量误差,由检测过程中某些经常性原因引起的,再重复测定中会重复出现,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比较固定的。
来源:
a)方法误差:检测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引起。如重量法检测中,检测物有少量分解或吸附了某些杂质、滴定分析中,反应进行的不完全、等电点和滴定终点不一致等;
b)仪器误差:由仪器设备精密度不够,引起的的误差。如天平(特别是电子天平,在0.1~0.9mg之间)、砝码、容量瓶等;
c)试剂误差:试剂的纯度不够、蒸馏水中含的杂质,都会引起检测结果的偏高或偏低;
d)操作误差:由试验验人员操作不当、不规范所引起的的误差。如,有的检验人员对颜色观察不敏感,明明已到等电点、颜色已发生突变,可他却看不出来;或在容量分析滴定读数时,读数时间、读数方法都不正确,按个人习惯而进行的操作。
2、样品处理造成的误差:样品在消解、溶解和被测组分的分离、富集过程中,可能发生溶解、分离、富集不完全或被测组分挥发、分解而产生负的系统误差;另一方面还会由于器皿、化学试剂、环境和操作者沾污被测组分而产生正的系统误差。
如何降低误差?
1、选对分析方法
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,切忌不管监测样品浓度高低,恒定采用某一分析方法,造成实测样品浓度的偏高或偏低。就测样品而言,要根据样品的浓度应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,浓度高的样品一般应首选化学分析法(容量法或重量法),而微量或浓量样品分析,应选用仪器分析法,通过正确的选择样品的分析方法,可提高样品分析的准确度。
2、别让测量仪器坏事
测量仪器稳定性好,精密度高,产生的误差就小些。应选测量精度高的测量仪器,其次应在保证仪器稳定性的基础上,提高仪器的测量信号值,比如在原子吸收光度法中采用合适的标尺扩展倍数,可使仪器读数误差降低最小限度。也应调整好测量仪器的各项工作参数,使仪器处于最佳运行状态,也可以减小仪器的测量误差。
3、量器精度很重要
量器的实际容量与标准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允许差,级别高的,误差小些,在实际分析工作中,必须定期和不定期检定所用的玻璃仪器。分析工作应尽量采用A 级量器,避免不同级别的量器混用。比如移液操作,用A级吸管,相应的使用A 级容量瓶,假如用B级吸管,使用A 级容量瓶,产生的误差仍较大。
4、溶液的配制
溶液的配制是实验室分析的最基本操作方法。方法正确可降低误差。溶液配制的要点:①使用A级玻璃量器。②使用无分度吸管,同样容量的吸管,无分度吸管精度比刻度吸管高得多。③稀释的方法:条件允许时,应尽量大容量,吸取高浓度溶液的量不宜过小,一般应大于5mL,正常情况下,吸管的误差由人为误差和量器允差引起的,一般情况下基本为一恒定值。当吸取溶液量大时,相对误差就小些。
5、环境因素
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,实验室环境因素如温度、湿度等对样品分析影响不可忽视,要根据要求加以控制。
6、工作曲线
正确制作和使用标准曲线。制作标准曲线时,浓度点多其回归精度要高些,有条件时应尽量增加浓度点的数量,必要时在样品测量值附近增加标准曲线浓度点的密度。
小结
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,在日常工作中,应注意观察分析,从严要求,将各种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。作为实验室分析人员,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分析误差的产生、来源和消减方法,使其得到有效地控制,才能有力地保证我们检测数据的科学性、准确性和可靠性。